close

同志特權.jpg

(篇頭影像取自iStock PhotographyBraunS)

近期發表在社會及人際關係期刊(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裡的一篇研究指出,同志在一些非專屬於同志的空間裡可以行使他們的性別「特權」。這研究結果挑戰了同志總是受壓迫的弱勢這個論點。

Max Morris是英格蘭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社會學暨社會政策博士候選人,他訪問了來自四間英格蘭大學的四十位男同志學生並得到以下結論,公開的同志身分能讓男同志取得所謂的「同志資本」,這是一種社會聲望及地位的形式,能夠讓他們被視為特定文化資訊的可靠來源。

如果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奇怪,以下是從Morris的研究摘要整理出來的概念總結:

根據布迪厄(Bourdieu)的階級象徵經濟概念,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來解釋擁有明顯的同志身分在具包容性的後同志社會場域裡是如何能夠成為一種特權,這個新的概念就是同志資本。

如果你聽過一個異性戀朋友說:「喔,我一直都想要有個同志好朋友。」你就能了解這個概念。Morris自己也說:「男同志是異性戀朋友尋求建議和模仿前衛外形、語言及穿著的對象。」

他的理論引出了幾個有趣的觀點。首先,這理論讓我們探問刻板印象所扮演的角色。異性戀可能會把所有的男同志都設想為時尚、音樂劇場以及LGBTQ政治議題的專家,不管他們到底是還是不是。可是如果一個男同志被發現他其實不懂這些東西,他會因此而失去他的「同志資本」嗎?他可以透過刻板印象的同志穿著及舉止來提升自己的同志資本嗎?一個人可能因為舉止太過於同志化而導致沒有人願意把他當作文化資源的來源嗎?如果這是可能的,這又會是怎麼一個情況呢?

再來,「同志資本」只可能在文化上恐同情形不是這麼嚴重的地方才可能存在。雖然男同志可能在大學校園或是創意領域裡被視為是文化資源,可是他們只在法律肯定LGBTQ族群價值的社會裡,才有可能如此被看待。男同志在像是車臣這樣的地方只會被視為一種累贅,他們的親人甚至可能因此而喪生。在車臣,男同志不被視為是時尚專家。

第三,我們在想是否有所謂的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或是同性戀資本。根據媒體的呈現,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男同志可能是擁有最多社會聲望的一群,再來才是雙性戀、女同志和跨性別人士,這說明了厭女、恐雙及恐跨性別等狀況。其他非男同志的同志族群又能滿足異性戀什麼文化需求呢?

Morris在他的研究裡只提及男同志,但異性戀的回應是否相同呢?男同志視自己是文化資源,異性戀是否也這麼覺得呢?

原文出處:https://unicornbooty.com/gay-privilege-study/

註:此中文翻譯僅供參考,詳細報導及圖片請見原文連結。

arrow
arrow

    Unicornboo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